欢迎来到北京中航时代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网站!
咨询电话:13699145010电极表面状态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及分析
电极表面的物理化学状态是影响电场分布的首要因素,理想的测试电极应具备清洁、光滑、无氧化的表面状态,以确保电场在电极间呈均匀对称分布。当表面存在油污、氧化层、磨损等缺陷时,会通过改变电极表面的导电特性、几何形态等方式破坏电场均匀性,进而影响测试准确性。
油污附着的影响
绝缘油测试过程中,电极表面若附着油污(如测试后残留的油垢、操作时沾染的手部油脂、环境中的灰尘与油雾混合物等),会直接改变电极的表面导电性能。油污通常属于半导电或导电介质,其导电率远高于纯净绝缘油,会在电极表面形成局部导电通道,导致电场在油污附着区域出现明显集中。一方面,集中的电场会使该区域绝缘油提前达到击穿场强,造成测试得到的击穿电压值偏低;另一方面,油污的分布往往不均匀(如局部点状附着、沿电极边缘线状分布),会导致每次测试时电场集中的位置和程度不同,使多次平行测试结果的离散度增大,无法准确反映绝缘油的真实击穿性能。例如,当电极表面附着微量检修时残留的机械油时,测试值可能比实际值低10%~20%,且平行测试的标准差会超过标准规定的5%。
氧化层形成的影响
测试电极多采用铜、不锈钢等金属材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与受潮绝缘油接触时,表面易形成氧化层(如铜电极形成氧化铜、不锈钢电极形成氧化铬)。氧化层属于绝缘或半绝缘介质,其厚度和致密性存在不均匀性,会导致电极间的等效电场间隙发生变化。当氧化层局部较薄时,该区域的电场强度会显著升高,引发局部放电并加速绝缘油击穿;当氧化层局部较厚时,会等效增加电极间距,导致击穿电压测试值偏高。同时,氧化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力较弱,在测试过程中可能因电场力或温度变化发生脱落,脱落的氧化颗粒会悬浮在绝缘油中,成为新的电场集中点,进一步加剧测试结果的波动。实践表明,使用超过6个月未清洁的铜电极,其氧化层厚度可达5~10μm,会使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超过15%。
表面磨损的影响
长期使用过程中,电极在安装、拆卸、校准及测试时的接触摩擦会导致表面磨损,表现为电极表面粗糙度增加、边缘钝化或出现划痕、凹陷等缺陷。表面粗糙度增加会使电极表面形成大量微小凸起,根据电场强度与曲率半径的关系,凸起部位的电场强度会远高于平面部位,形成“端放电"效应,导致绝缘油在较低电压下即可击穿;电极边缘钝化会破坏原有设计的电场分布形态(如标准球形电极的边缘若磨损变平,会从均匀电场变为不均匀电场),使电场集中区域从电极中心转移至边缘;而划痕、凹陷等缺陷会在局部形成电场盲区或集中区,导致测试结果的重复性大幅下降。例如,表面粗糙度Ra从0.8μm增至3.2μm时,绝缘油击穿电压的测试值会降低8%~12%,且平行测试结果的变异系数会从2.3%增至7.8%。
电话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