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样品要求:
· 尺寸:厚度均匀(如固体样品 d=0.1~1 mm,薄膜 d=1~100 μm),面积与电极匹配(通常 φ=10~50 mm),表面粗糙度≤1 μm(避免空气隙引入误差)。
· 形态:固体需抛光或研磨,液体需密封于惰性容器(如聚四氟乙烯样品池),粉末需压片成型(压力≥100 MPa,避免气孔)。
· 电极系统:
· 材料:常用蒸镀金 / 银电极(导电性好、化学稳定),液体样品可用不锈钢电ji;高频下需考虑电极电感效应(如采用平面螺旋电极)。
· 结构:
· 二电极法:适用于高介电常数材料,但边缘效应显著(电场集中于样品边缘)。
· 三电极法:增加保护电极(如 ASTM D150 标准),消除边缘电容和漏电流,适合低损耗材料(tanδ<10⁻³)。
· 屏蔽设计:电极需包裹接地屏蔽罩,减少外界电磁干扰(如 50 Hz 工频噪声)。
· 温度与湿度:
· 温度影响显著:介电常数随温度可能呈线性或非线性变化(如铁电材料的居里温度附近会出现峰值),需通过恒温箱(精度 ±0.1℃)控制,升温速率≤5℃/min。
· 湿度敏感:吸湿性材料(如聚合物、陶瓷)需在干燥环境(湿度 < 30% RH)中测量,避免表面电导增加损耗。
· 电场强度:
低电场(E<1 V/mm)下介电响应为线性,高电场可能引发非线性极化或击穿,需根据材料击穿场强选择安全值(如陶瓷材料 E<100 V/mm)。
· 频率范围选择:
· 低频(1 Hz~1 kHz):适用于离子电导主导的材料(如电解质)。
· 中频(1 kHz~1 MHz):聚合物、陶瓷等常用频段,对应偶极子极化弛豫。
· 高频(>1 MHz):电子 / 离子位移极化主导,需考虑仪器寄生参数(如电缆电感、分布电容)。
· 仪器精度要求:
· 低损耗材料(tanδ<10⁻⁴):需高精度阻抗分析仪(如分辨率 tanδ~10⁻⁵),并校准杂散电容(如使用空电极或标准样品(如石英)进行背景扣除)。
· 宽频测量:需确保仪器在全频段内的相位精度(如 ±0.1°),避免数据失真。
· 系统误差校正:
· 寄生参数扣除:测量空电极(C₀)和样品 + 电极(C₁),真实样品电容为 C = C₁ - C₀;高频下需用开路 - 短路 - 负载(OSL)校准法消除电缆阻抗影响。
· 电极接触电阻校正:当样品电阻 Rp 与仪器输入阻抗可比时,需采用并联等效电路拟合,避免电导损耗被误算为极化损耗。
· 数据处理技巧:
· 复数介电常数拟合:使用 Cole-Cole 图(ε''~ε')分析弛豫过程,通过弛豫时间分布(DRT)模型分离多弛豫机制。
· 温度 - 频率等效性(时温叠加原理):对聚合物材料,可通过平移不同温度下的频谱数据构建宽频介电谱。
· 薄膜 / 纳米材料:
需采用微电极技术(如聚焦离子束刻蚀电极),或使用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进行纳米尺度介电测量,但需注意尺寸效应(厚度 < 10 nm 时介电常数可能下降)。
· 高温 / 低温环境:
配备高低温炉(-196℃~1000℃),但需注意电极与样品的热膨胀匹配(如使用氧化铝基底 + 金电极),避免热应力导致接触不良。
· 高压电场:
需使用耐压样品池(如油浸式电极),并监测局部放电现象(PD),避免击穿损坏仪器。
电话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