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表面电阻率测试仪实验方式:从样品到数据的全流程解析
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是确保测试结果可靠的关键。以下以固体绝缘材料为例,详细说明实验步骤:
1. 准备阶段:样品与设备调试
样品制备
按标准要求切割样品(如直径 50mm 圆片),用砂纸打磨表面至平整,厚度误差≤±2%;
用丙酮或无水乙醇清洗样品表面,去除油脂、灰尘等污染物,干燥后放入干燥器中静置 2 小时。
设备校准
开机预热 30 分钟,确保电路稳定;
使用标准电阻器(如 10¹²Ω 标准电阻)校准测量模块,误差需<±2%;
检查电极表面是否清洁,保护电极与测量电极之间的绝缘电阻应>10¹⁴Ω。
2. 安装与参数设定
电极安装
将样品放置于高压电极上,确保中心对齐;
依次安装测量电极和保护电极,旋紧固定螺丝,使电极与样品紧密接触(压力约 10kPa)。
参数设定
根据材料类型选择测试标准(如 GB/T 1410),设备自动加载默认参数(电压 100V,极化时间 60s);
设置环境参数:温度 23℃,湿度 50% RH,启动环境舱预平衡 30 分钟。
3. 测试与数据采集
启动测试
点击 “开始" 按钮,设备自动施加测试电压,倒计时显示极化时间;
极化完成后,同时采集体积电流(Iᵥ)和表面电流(Iₛ),其中体积电流通过测量电极与高压电极之间的回路获取,表面电流通过保护电极与测量电极之间的回路获取。
数据记录
单次测试完成后,设备自动计算体积电阻率(ρᵥ = Rᵥ × A /d)和表面电阻率(ρₛ = Rₛ × 周长 / 宽度),其中:
Rᵥ = 电压 / Iᵥ,A 为测量电极面积,d 为样品厚度;
Rₛ = 电压 / Iₛ,周长为测量电极周长,宽度为保护电极与测量电极之间的间距(2mm)。
重复测试 3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单次测试偏差需<±5%,否则需检查样品或设备。
4. 结束与维护
关机流程
关闭测试电压,移除电极和样品;
用软布擦拭电极表面,避免残留样品碎屑影响下次测试;
记录设备使用时间和状态,定期更换干燥剂(如硅胶)确保内部干燥。
异常处理
若测量值波动较大,需检查样品是否均匀、电极接触是否良好、环境温湿度是否稳定;
若出现短路报警,可能是样品厚度不足或表面有导电杂质,需重新制备样品。
体积表面电阻率测试仪工作原理:从欧姆定律到高阻测量的技术突破
体积表面电阻率试验机的核心原理基于欧姆定律和电极系统设计,通过分离体积电流和表面电流,实现对材料内部与表面导电性能的独立测量。
1. 基础电学原理
体积电阻率(ρᵥ)
公式:ρᵥ = Rᵥ × (A /d),其中 Rᵥ为体积电阻,A 为测量电极面积,d 为样品厚度。
物理意义:表征单位体积材料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当于在样品内部建立一个均匀电场,测量通过内部的电流。
表面电阻率(ρₛ)
公式:ρₛ = Rₛ × (L /b),其中 Rₛ为表面电阻,L 为测量电极周长,b 为电极宽度(即测量电极与保护电极之间的间距)。
物理意义:表征单位面积材料表面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流仅沿样品表面流动,与内部结构无关。
2. 三电极系统的关键作用
传统两电极系统(仅测量电极和高压电极)无法区分体积电流和表面电流,导致测量值包含两者的叠加误差。三电极系统通过引入保护电极解决了这一问题:
保护电极:与测量电极同电位(通过高阻抗电路连接),形成等电位环,阻止表面电流流经测量回路。
电流路径分离:
体积电流:从高压电极穿过样品内部,到达测量电极;
表面电流:从高压电极沿样品表面流向保护电极,不经过测量电极。
这种设计使测量结果仅反映目标电阻(体积或表面),误差可降低至 1% 以下。
3. 高阻测量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当材料电阻率高(如>10¹⁴Ω・cm)时,流经样品的电流极小(<1pA),容易受到环境噪声(如电磁干扰、漏电流)影响。设备通过以下技术实现精准测量:
屏蔽设计:电极系统置于金属屏蔽箱内,减少外部电磁干扰;
低噪声放大:采用静电计级放大器(输入偏置电流<1fA),放大微弱电流信号;
漏电流控制:电极表面镀金(降低接触电阻),样品台使用聚四氟乙烯(绝缘电阻>10¹⁶Ω),减少设备自身漏电流。
电话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