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在操作或发生事故时,因状态发生突然变化而引起电感和电容回路的振荡产生过电压,称为操作过电压。操作过电压的峰值可高达最大相电压的3~3.5倍,因此为保证安全运行,需要对高压电气设备的绝缘考察其耐受操作过电压的能力。在电力系统中的操作过电压作用下空气间隙的击穿特件,过去曾认为与工频电压的击穿特性差别不大,其电压击穿介于电压击穿和工频电压击穿之间,一般可以引入某个操作系数把操作过电压折算成等效工频电压来考虑,故早期的工程实践中,常采用工频电压试验来考验绝缘耐受操作过电压的能力。近20年来,随着电力系统工作电压的不断提高,操作过电压下的绝缘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而广泛地开展了对操作过电压波形下气体绝缘放电特性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如波形对电压击穿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波形下操作50%电压击穿甚至比工频电压击穿还要低等等。因此目前的试验标准规定,对额定电压在300kV以上的高压电气设备要进行操作电压试验。这说明操作电压下的击穿只对长间隙才有重要意义。
为了模拟操作过电压,需要规定一定的标准波形,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操作电压标准波形是与电压波形相类似的非周期性指数衰减波,只是波前时间T1比半峰值时间T2长得多,规定的操作电压标准波形为250/2500μs,容许的偏差为波前时间加减±20%,半峰值时间±60%。当标准波形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用100/2500μs或500/2500μs的波形。用电压发生器产生标准操作波时,发生器的效率很低,所以在工程实践中也常采用振荡操作波代替非周期性的指数哀诚的标准波形。
通常采用与波相似的非周期性指数衰减波来模拟频率为数千赫的操作过电压,研究表明,长空气间隙的操作击穿通常发生在波前部分,因而其电压击穿与波前时间有关而与波尾时间无关。图1-21是棒一板空气间隙的正极性操作U50%和波前时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呈“U"形,在某一波前时间(称为临界波前时间)下U50%有极小值。这个极小值可能比间隙的工频电压击穿还低。随着间隙距离的增大,临界波前时间也增加,对于输电线路和变电所的各种形状的空气间隙,操作波形对电压击穿都具有类似的影响。出现“U"形曲线在正极性下更为明显。
图1-22给出空气中棒一板间隙在正极性和操作波作用下电压击穿的比较(图中数据为标准大气条件下的)。由图1-22可见,长间隙的电压击穿远比操作电压击穿要高,且操作电压击穿在间隙长度超过5m时呈现明显的饱和趋势。从图1-22还可看出,间隙距离越大,则最小电压击穿与标准正极性操作波下的电压击穿的差别越大。当间隙长度达25m时,操作下的低击穿强度仅为1kV/cm,对于图1-22所示的操作波下的最小电压击穿Umin在间隙距离S=1~20m范围内,可用以下经验公式表达
棒—板间隙的操作电压击穿比同样距离的其他间隙要低,其他间隙的操作电压击穿Ua可根据其间隙系数k和棒一板间隙的操作电压击穿Ur(均指50%电压击穿)来估算:即
间隙系数k与间隙的几何形状,也就是间隙中的电场分布有关,k的数值可在绝缘手册中查到:但在工程中为了保证可靠性和经济性,常需要在1:1的模型上进行试验以取得可靠的数据。
电话
微信扫一扫